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作者:劉旭 陳曦
裝配調試車間里,免示教弧焊機器人正在自動識別焊縫信息,規劃焊接路徑,生成焊接程序,自動焊接……這是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將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融合的應用場景之一。6月12日,《工人日報》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沈陽新松機器人,感受機器人行業從“傳統”到“智能”的變遷。
沈陽新松機器人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以機器人技術和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為核心的企業。新松擁有國家級研發創新團隊,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書寫了中國機器人發展史上百余項“行業首創”。這幾年,沈陽新松機器人將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結構仿生為代表的新技術交叉融合,使機器人的穩定性、智能性大幅提升,應用邊界不斷拓展。
俯瞰新松工廠,工業機器人基于力感知、免示教作業系統、工藝專家系統等創新技術,模擬人類手臂肌肉控制的柔順特性,以不同軌跡和角度的運動規劃,在流水線上“穿針引線”;移動機器人基于多導航整合、超大規模群控調度、高精度貨物定位等前沿技術,實現點對點的精細化、柔性化、智能化傳輸,在工廠內“奔走忙碌”;特種機器人基于超冗余度機器人運動控制、高精度柔索驅動、強輻射場下輻照加固等核心技術,為在治安維護、搶險救災等高危場景中替代人類執行作業“專注操練”;自動化產線和立體倉庫提升標準化、模塊化設計占比,運用自研的數字孿生、虛擬仿真等前沿技術,可實現高效部署與快速復制,通過對自動化設備的實時數據采集、數字孿生模型建立和智能分析,進行全流程的實時監測、優化和預測……
展廳里,新松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打造的智能機器人“書法家”,收獲了無數“聚光燈”。新松為機器人“書法家”全新開發的智能交互系統,可實現漢語與多語言的靈活交互,機器人“聽”到工作人員的語音信息后,自主分析語音語調,通過AI大模型技術準確解析出語音發起者背后的情感或期望,并生成相匹配的書法作品,現場“揮毫潑墨”精準呈現。
近年來,沈陽新松機器人深入探索人形機器人結合公司實際業務發展的應用場景,推動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人形機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其中AI大模型發揮著“大腦”的作用。在新松人工智能研究院,新松公司將機器人接入AI大模型后,訓練機器人在自然語言的引導下,執行更為復雜的任務,只需要通過語音指令告訴機器人任務是什么,例如抓取什么顏色的物品、完成什么樣的動作,它可以自己拆分任務動作,生成控制指令,甚至對行動細節進行實時修正,真正實現“手、眼、耳、腦”的高效協同,未來應用前景廣闊。
下一步,沈陽新松機器人將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探索豐富“機器人+AI”應用實踐,將人工智能與各種品類的機器人深度結合,在更多行業、更多細分應用場景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旭 陳曦)
編輯:陳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