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圓滿閉幕。同日,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移動機器人產品順利抵達南非的一家汽車工廠,這標志著新松成功敲開了非洲市場的大門。
何止非洲!
作為中國首個結束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局面的企業,眼下,這棵“新松”的樹枝已經伸展至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在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史上,新松故事,當屬開篇。
從產出第一臺國產機器人,到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器人生產線,再到全球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新松完成了600多項重大技術攻關、創造了百余項國內第一。
今天,剛滿18歲的新松,沐浴著新時代的浩蕩春風,正在高舉創新之手,奮力摘取那耀眼的“皇冠明珠”。
新松初展枝從“實驗室”到“大市場”
沈陽,渾南區,智慧產業園。一批機器人正在生產另一批機器人。整個車間,不見人影。
很難想象,眼前的這座機器人王國,起步時只有幾十人、一間辦公室。
將時間的指針回撥到2000年。
那一年,恰逢科研院所憑技術成果闖市場的改革大潮,揣著“弧焊、點焊及移動機器人AGV”3張國家新產品證書,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的業務骨干曲道奎帶領機器人研究室的同事們,成立了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新松”二字取自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之名,意在技術為本,不忘初心。
然而,雛鷹離巢,雖天高地闊,卻也困難重重。
“我們不用國產機器人。”這是新松剛剛探索國內市場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真是捧著金飯碗沒飯吃”,那陣子,曲道奎瘦了很多。
為了打開局面,新松團隊面向客戶需求,校準創新方向。
那是一段難熬的日子。“設計大廳晚上10點前,沒有關過燈,早上6點又開始進入新的一天。”一位新松元老回憶道。
機會終于來了!
2001年,成都軍區后勤倉庫項目啟動,需要一大批搬運機器人。曲道奎聞訊,第一時間遞上標書。
新松的產品技術先進、質量過硬、價格適宜。對方沒想到,國內居然還有這么厲害的機器人企業。
新松一舉中標。
同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初代移動機器人橫空出世,這也是第一批量產的國產機器人。新松的突破———中國的突破,意義重大,業界震驚。
《紐約時報》為此發表文章,稱:一場機器人生產革命,在中國發生了。
隨后,新松又抓住汽車業飛速發展的機遇,生產出了焊接機器人“靈靈”,并憑借設計柔性化、服務便利化“攻城拔寨”、搶占市場。至今,一代又一代“靈靈”仍活躍在車企一線。
新松初展枝,完成了從技術到產品的跨越。
勇闖無人區從“小個子”到“領軍者”
談到成功,曲道奎認為,天時、地利、人和,都被新松趕上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智能制造和遼寧振興發展,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松享受著越來越多的政策紅利。
同時,市場需求強勁。從2013年開始,我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工業機器人第一大消費國。諸多產業都需要性價比高的機器人,一個數千億的龐大市場呈現在新松面前。
然而,井噴式增長的背后,是近乎慘烈的競爭與迭代技術的博弈。“當‘藍海’已成‘紅海’,如果不能始終走在市場和技術的前沿,機會將轉瞬即逝。”作為新松掌門人,曲道奎始終“一份危機在心頭”。
新松有過可以擺脫“壓力”的機會。曾經,一份來自國際巨頭且條件豐厚的并購合同放在了曲道奎面前。
怎么辦?答應并購,眼前能大賺一筆,但長久來看必定淪為代工廠,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機器人品牌將不復存在。新松婉拒了邀約,并暗下決心,要通過自主創新,強筋壯骨,最終與對手在客戶面前一決高下。
于是一張巨大的立體網絡在新松徐徐鋪開,創新被分為四個層級,各有側重,每一個靈感都將在體系中拾級而上。隊伍再次擴大,技術人員占員工總數超過75%,研發團隊達2000多人,沈陽、上海、廣州分別設立中央研究院、高端研究院、聯合研究院。創新者被鼓勵,以技術創新為主題的比賽被視為“新松春晚”,豐厚的獎金總會被提前預留。
用“心”鑄“新”,碩果累累。從國內首個RH6弧焊機器人生產線投產、首條自主研發的汽車后橋、首套機車轉向架機器人焊接系統……到如今行業中炙手可熱的單(雙)臂平面關節型搬運潔凈機器人、7軸柔性多關節機器人,平均每年都會有近10個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成果在新松誕生。
深扎創新之根、不斷拔節生長。在機器人領域,當初那個不起眼的“小個子”,正在成為當之無愧的“領軍者”。
緊盯最前沿從“中國的”到“世界的”
新技術引導新需求,新需求催生新供給。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互聯網快速普及,機器人被裝上了智慧的大腦,成為大量學科相互交融的集合體。機器人產業正在從單兵作戰的低端模式向人機合作、智能融合的高端模式邁進。
“時代已發展到多元化階段,協同是發展的趨勢。加入傳感器、伺服器等技術的機器人將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曲道奎說。
眼界變了,舞臺也就變了。
行業內,不斷深耕。新松的業務框架迅速改成了“4+2”模式。“4”是指智能制造、國防安全、消費服務、教育四大業務板塊,“2”則是加入了金融和創新兩大資源整合平臺。客戶從新松買到的并非是一臺機器人而是一套系統解決方案,新松從簡單的產品生產者,成為與客戶始終并肩前行的伙伴。
銷售板塊,不斷擴張。回想起2007年,第一次在美國通用汽車全球招標中拔得頭籌,11年過去了,新松產品已累計出口到32個國家和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的17個國家和地區有密切合作。其工業機器人應用拓展至歐洲、北美洲;服務機器人出口至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
產業鏈條上的十項全能,涉及領域的紛繁多彩,合作地區的大面積鋪開,一個三維立體坐標正以新松為軸心逐步延伸。
新,意味著突破自我;松,代表著堅韌不屈。
一直有人在探尋新松的成功密碼。其實,它的名字就是答案。